贺奕 | 过度追逐意义,只会迅速抵达无聊
文 | 贺奕
51,读过了太多的剧作理论书,结果更写不好剧本。理论最适配的作用,应当是创作后核验创作,而非创作前主导创作。
52,就算要表现最独特的个人情怀,也别忘了影视本质上是种大众文化。就算要表现最深沉的悲剧主题,也别忘了影视本质上是种娱乐文化。否则大可另换一种艺术样式。
53,在写作的技艺上前进一百步,也比不上在生活的认知上前进一小步。没有后者,前者都可能是倒退。
54,艺术高于生活,而生活重于艺术。不要迷信唯有苦难和动荡才是创作源泉,幸福和安定反倒构成创作阻碍。认为苦难比幸福必然多提供十倍百倍丰富的素材,而非更容易对心智和才华造成无可弥补的戕害,是对生活和艺术本质关系的庸俗化理解。对创作者而言,首先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。
55,创作没有秘诀,没有捷径,遇到困惑和出现停滞时,坚信常识,回到原点。
56,创意的第一步,是抛开一切创意书上的理论,只有这样才真正得到了那些理论的精髓。
57,真理并不存在于你的认知里,而是存在于你和他人认知的分歧中。
58,把最熟悉的事物,写得像是平生初遇一样新奇,把最陌生的事物,写得像是多年日常一样习见。
59,不同的题材,只是从不同的点位开采你内心世界的钻井而已。不要浪费了有限的生命储量。
60,年轻时最好的写作心态就是不服,谦恭只适合留到年老写回忆录时再用。
61,每一个颠覆惯性思维的优秀创意,初听上去都像是无稽之谈。但跟真正无稽之谈不同的是,它经得住嘲笑,并会把嘲笑奉还给嘲笑它的人。
62,过度追逐意义,只会迅速抵达无聊。
63,一部文学作品是否适合影视改编,跟文学性无关,恰恰取决于将文学性剔除干净后余下的部分。
64,好故事的标准不在于精彩绝伦,而在于感人至深。
65,现实题材不以批判现实为宗旨,不代表它不能是对于现实的天然批判。
66,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独自写,绝对会高于两个人合作写的水平,你还是更适合当作家。只有当你相信两个人合作写,可以比一个人独自写水平更高,你才真正适合做编剧。
67,不要当苦难的业余爱好者,也不要当苦难的职业评论家。一如幸福,苦难也只是写作的客观对象,任何刻意的渲染都是对它的污染。
68,如果不能打破套路,那就尝试把套路推到前人未曾达到的极致。
69,头脑风暴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有趣的会议形式,在不强求规定时间内必须拿出最终解决方案的前提下。
70,灵感从不会有求必得,但更不会无求自来。它是偶然中的必然,而非必然中的偶然。
71,如果观众被剧情惹怒,认为荒唐透顶,这实际上是种反向代入,在优秀编剧手中甚至是刻意追求的效果。因为只有这样先把自己逼到死角,才有机会施展绝处逢生、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能力。
72,“极端人设”的本质,不过是在特定人物的身上,以最具戏剧性的方式传达出最具普适性的价值观。最终观众明白了它的不可理喻,相信了它的难以置信,接受了它的荒诞不经,并在内心深处把它作为一种自我衡量的尺度。
73,很多时候,创作上的逆境要比顺境更能成就一部作品,所以完全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。
74,把握人物命运的高度异质性:同样一件事落在不同人身上,可以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、表现、进展以至结果。如果认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已被写尽,那只能归因于创作者的认知局限和思维惰性。
75,从分集大纲到分场大纲再到剧本写作。不同阶段承担的功能不同:分集大纲解决戏剧任务(冲突点和大事件),分场大纲解决戏剧结构(叙事层次和节奏),剧本写作解决戏剧感染力(台词和细节)。高度成熟的编剧可能跳过前两个阶段,直接进入剧本写作,不是因为两个阶段不重要,而是因为它们已被隐于大脑后台自运行。对新手编剧强烈不建议。
76,写作开始前,把心理状态切换到游戏模式。
77,合格的编剧应该具备两项最为基本的技能,一是逻辑演绎,二是细节呈现。
78,编剧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,就是随手拿起一本不在兴趣范围的书,却能看得兴趣盎然。
79,为什么所有短跑运动员中博尔特跑得最快?测试发现他脚踝处的肌肉是最放松的,他最懂得从放松中要能量。写作中的松弛感同样极重要。不用心写比起太用心写,往往写得更好。
80,在我们的意识遭遇创作上的瓶颈走投无路时,潜意识会悄悄向我们伸出援手。要学会识别和接收后者发出的信号。(《贺奕创意心法》之三)
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506篇文章